北美博士的咨询申请之路

consulting yes or no or maybe?

声明:本文作者最近也开设了个人博客(https://yaqiongchen.com/),如有问题和评论,请直接进入原作者的博客 北美博士的咨询申请之路。这里的评论已关。

这篇稿子应博主Ju的邀约而写,主要是总结一下北美博士找咨询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的背景是国内Top2本科,哥大生物专业博士,下个月入职一家咨询公司的New York Office。在求职期间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希望也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到更多的后来人。

博士毕业后进入咨询行业工作,至少在北美是一条常见的career path。这里说的常见,并不是说咨询的工作很容易申请到,而是说大多数不准备继续做科研的博士在临近毕业时,都会试一试申请咨询公司。毕竟consultant是为数不多的对PhD科研方向没要求又高薪的职业。而且多数稍具规模的咨询公司都允许candidates拿到offer一年后入职,相比于工业界scientists的职位要求一两个月内就入职,对毕业时间不确定的PhD友好不少。据我所知,还有拿到job offer推迟了两年才入职的同学。总之越是大公司,入职时间越flexible。

我建议对咨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考虑在毕业前两年就申请试试看——包括实习和全职,一方面是通过面试确定一下自己到底对咨询有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不管有没有拿到offer,你都比别人多了一次实战经验。更何况提前拿到offer,接下来的PhD生活里心态也会轻松些。毕竟在PhD最后一年,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答辩还挺overwhelming。

咨询公司每年有两轮recruiting season,第一轮是秋招,通常从7月持续到10月,第二轮是春招,从2月份持续到4月份(这个时间段只是我的大概估计,具体还是要看公司官网)。还有Off cycle recruiting,通常是面向已经有工作经验的candidates,或者是某个office人没有招够,进行补招。秋招是重头戏,招的人数最多。所以大家应该确保自己在秋招前做好的面试的准备。关于如何准备咨询面试的资料非常多,我就不一一详述了:加入本校的consulting club,读一些case in point之类的入门书籍,看Victor Cheng的视频,和同学朋友一对一地练case和fit,等等。我在这篇文章里,还是着重想讲一些在别的地方很少看到的心得体会。

要不要做咨询?

这个决定,没人能替你做。但你应该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我推荐以下的渠道(有效性从高到低):

一.Internship或者PTA(part time assistant)。这是最有效的了解咨询行业的方式。记住,这个公司不仅仅是公司在考察你,也是你在考察公司以及这个行业。另外,通过Internship拿return offer很常见,据估计BCG每年将近一半summer intern都拿到了return offer(我甚至还认识去面intern结果被发了full time offer的大神)。PTA是国内特有的产物,大概就是项目人手不够的时候,会找在校学生帮忙做些收集数据之类的dirty work,时间短任务琐碎,但不失为了解咨询行业的一个好途径。Internship一般都是会放在公司网站上的,PTA通常是在校友或咨询的微信群里发出来。

二.约consultants面谈。直接和已经工作了的consultant聊天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可以请熟人介绍,在LinkedIn上找校友,去info session,或者学校里的career panel。当然了,有些问题可能很难问出实话来,因为公司要求consultant对于某些问题需要技巧性的回答,这些问题及回答我会在文章最后列出来。

三.书籍。准备面试期间,我陆续也翻阅过不少关于management consulting的书籍,有些书作为消遣还挺有意思的,比如the lords of strategies. 其他一些实用性的书籍,比如case interview secrets, case in point, the consulting interview bible, 大同小异,找其中一本翻翻足够了。不过有两本书我真的是强烈推荐:第一本书是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揭开管理咨询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面纱,如果看完这本书不能激发你对咨询的一丁点兴趣的话,那不申请咨询工作也无妨。另一本是The McKinsey Way,我是在拿到offer之后才被别人推荐了这本书,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的面试经历,颇有拨云见雾之感。虽然这本书写于1999年,但历久弥新。看完这本书再去和consultants networking,你会惊讶于这本20年前出版的书居然依旧能够准确描述目前绝大多数的咨询工作。

四.阅读网上的信息。网上的信息太繁杂,我建议先从各大公司的官网开始,尤其是MBB的官网,有很多非常有用的准备面试的tips,务必认真阅读。除此以外,我推荐两个可信度比较高的信息来源: http://vault.comwww.glassdoor.com。这两个网站既有各个公司常见的interview questions,也有内部员工对本公司的一些评价。

美国vs.中国?

如果你决定尝试涉足咨询行业,那么对于北美留学生而言,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申请美国的咨询公司还是国内的咨询公司?

很多同学大概也听说了MBB(最prestigious的三家咨询公司的统称:McKinsey,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ain)在国内的工作量之重:早9点到晚12点甚至是凌晨2、3点;Second tier咨询公司hours会好一点(具体好多少还是看公司)。如果决定回国做咨询,身体扛得住是必须的。北美MBB压力也相当大,但基本能保证加班不超过凌晨,据在中国区和北美办公室都工作过的consultants的可靠消息,北美这边每天平均要比中国区少工作1到2小时。不要小看这1到2小时,一周下来就是5-10小时,一年下来就是260-520小时,想想consultant的时薪,省到了就是赚到了。这些工作时长的数据是我通过各个途径多方求证得来的,可以保证基本准确。

我在申请季之前和很多在咨询行业的师兄师姐聊过,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准备长期在咨询行业干下去,那晚回国不如早回国,因为人脉对consultants在咨询行业的长期发展很重要,想要当partner就得能找钱拉项目,而在美国建立起来的人脉很难transfer到国内来。当然了,同样的话可以用于任何行业:晚回国不如早回国——在美国建立起来的人脉很难transfer到国内去。孰优孰劣,兼听则明,大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能接触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项目,不过“有意思”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有可能是项目新颖有趣,也可能是客户格外的难应付。

我今年申请了中国区的MBB, 最后面了McKinsey和BCG,但没拿到offer。据我所知,北美target school的PhD申这两家中国区的office,只要简历不要太差劲,面试基本是有保障的。而Bain的话,一方面是公司的规模本来就比上面两家小很多,另一方面更喜欢招MBA。不过据说Bain近两年也在扩招PhD,我知道拿到Bain面试的PhD,基本都是有积极套磁的。而套不套磁对于拿到McKinsey和BCG面试,相对而言没那么重要——简历过关就行了。

除了申请国内的MBB,我还申请了一些美国的second tier 以及life science boutique firm。我本来以为可以通过面美国的这些小公司为国内MBB的面试攒经验,结果发现两边的面试风格非常不一样:国内咨询面试对于pressure test的重视,实在是令我难以招架。当然了,这也是有原因的:国内的客户更难搞,乙方就是要跪着才能挣到甲方的钱,而pressure test能有效地把膝盖不好的candidate筛出去。这么说是有戏谑的成分了,准确的讲是测试candidates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受得住压力,而且还要在明知客户对你有意见的情况下做到讨人喜欢。基本上我遇到的国内公司的面试中每两个就有一个是pressure test,这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国内的客户不好伺候。

相比之下,我面过的所有美国咨询公司,虽然也有遇到过pressure test,但和国内公司相比基本不算什么。美国这边的公司我一共10个一面,4个二面,最后2个offer。所以这个数据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公司对待candidate的态度更加专业和友好,就算是把你给拒了,也是拒得如沐春风。但相较于MBB的面试,second tier或者boutique consulting firm的面试更加多元化。MBB的流程是一共两轮面试,每轮面两个面官,基本都是fit interview+ case interview,各自占的时长其实经常看面试官的心情(Bain特别一点,终面还有written case,就是给你一摞资料然后准备一个简短的presentation)。而MBB之外的公司,虽然大多数也只面两轮。但第二轮要diverse很多,基本written case或presentation是跑不了了。比如LEK, 第二轮除了两个standard case interview 还会有written case。再比如Charles River Associates,第二轮有两个behavior interview +两个case interview + 一个presentation。

不过就面试流程之复杂而言,以上公司都远远不及波士顿的Back Bay Life Science Advisors。这个公司虽然小但蛮特别的,有两个team,一个team做transaction(毕竟这家公司是一群从Leerink出来的人成立的),另一个team做传统的strategic consulting。我一共经历了四轮面试:第一轮on campus recruiting, fit+ case。第二轮 on site interview:三到四个fit interview(会和至少6个未来的同事交流),一个case interview,一个written case (在四十五分中之内读一堆材料然后准备一个10分钟的presentation,台下坐着6个Vice presidents给你打分),最后还有一个类似GRE的test。第三轮又是一个phone interview,再次follow up他们还想了解的东西。最后,第四轮,是在1小时内就他们出的topic写一个essay。面完四轮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小公司对于fit的要求之高,对于选拔candidate之严格,完全不输于MBB大公司。虽然历尽艰辛拿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但我思前想后还是婉拒了。对我而言,留在朋友多多的大纽约更重要。: )

在面过多家中美咨询公司之后,我主要有两点感想:1. 国内公司的culture和美国公司的culture太不一样了。虽然consulting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工作,但中国的咨询公司明显更aggressive,更stressful。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未来几年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别人的建议或选择未必适合你。2. 国内公司的面试更灵活多变。比如我在面某家国内公司的时候被问what’s your biggest desire and fear? How do you define yourself ?这种问题其实在美国咨询公司面试中很少见。又比如会做到关于微小贷款,P2P之类紧贴国情的案例分析,在casebook里基本找不到,这种情况下如果平时有对国内新闻的跟进或对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那真的会很有优势。

Generalist or Life science consulting?

我在申请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更加适合life science consulting,对于generalist role兴趣不大。一方面,虽然我对科研已经没有留恋,但对life science/biotech依旧很有兴趣。如果直接转到generalist,觉得自己不会太enjoy。另一方面,life science consulting的work life balance要稍好一些,出差少,项目的可控性也更高一些。

当然了,everything in life is a trade-off. 更好的Work life balance也意味着更低的薪资。Fresh PhD进了MBB,北美这边base salary高达160K美金,国内的话也是至少80万人民币起。相比之下,life science boutique consulting firm给fresh PhD的base salary,北美这边$85K到110K之间,国内的话基本在二三十万人民币。

职业道路的选择永远都是因人而异的。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到底是work life balance重要,还是高薪和有挑战性的工作重要,我的建议是,年轻人不要着急选后者。你先尝试一下国内consultant的作息:每天9点起凌晨2点睡,期间一直高强度脑力劳动,这样过上一个月再扪心自问到底是哪个更重要。那个时候的回答,可能更能反映你的真实想法。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拿到offer?

在准备咨询申请之初,我就和很多一起准备申请的小伙伴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别想那么多,好好练case。现在回过头来,我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多想想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拿到offer?咨询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case做得好只是筛选的基本条件而已,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拿到offer的是fit。毕竟case练到最后,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尤其是当case比较简单的时候,发挥的余地实在有限。面试官真正在意的不是你算出的数字有多准确,而是ta会不会enjoy和你共事,ta放不放心让你去面对客户。总之最重要的就是在面试中展现出一个咨询师该有的素质,比如be coachable, be client friendly, be presentable。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client readiness:把你立刻放到一个项目里或者一个难缠的客户的面前,你不但可以survive,而且能够thrive。

我在准备面试的阶段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小伙伴,其中很多人如愿拿到了dream offer,也有很多人准备明年再战。我看到很多具备了client readiness且case做的很好的小伙伴最后没有拿到offer,大家讨论下来,原因无外乎:和面试官没有chemistry,被pressure test得很厉害,或者做case的时候漏掉了一两个点。简而言之,运气不好。然而,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运气也是硬实力。

事实上,运气不仅有它玄学的一面,比如转发锦鲤杨超越,其实也有可操作的一面:你的仪态坐姿,手势眼神,沟通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面试的时候“运气”如何。

以下是几个“转运”的小技巧:

一,在面试之前,务必要认真了解面试官的背景,努力挖掘你和Ta共同点,用做正式interview之前small talk的谈资。面试结束后,一般情况下会给你时间问他几个问题,务必要提一些切合ta背景且有深度的问题。举个例子,一个金融背景的partner,你可以问他对国内P2P平台接连倒闭的看法啊,A股市场化改革对国内证券市场的长远影响啊,比你问work life balance, 什么时候出面试结果之类的问题更能留下好印象。更何况partner的work life balance对你而言真的有参考性么?= =

二,调整状态开个好头。这是别人传授给我的一个技巧,在面试之前,努力想象自己是要去见一个old friend with mutual respect and trust,你整个人的状态应该是自信且放松的。科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双方见面的一瞬间就会形成,如果你能带着这样的vibe走进面试的房间,绝对是开了个好头。

三,越是高冷的面官,越要努力争取。如果你的面试官不苟言笑,甚至是出了名的mean or tough,也未必是坏事。你要知道,ta这般对你,也会这般对其他面试者。危机和机遇是并存的。如果你能面对着ta的冰山脸甚至是攻击都做到稳定发挥甚至争取到ta的好感,绝对是个很大的优势。我在一次面试之前,就听说我的某个面试官不苟言笑,非常tough。面试的时候,我就对她坦言我很紧张,然后向她取经:你还记得你当年作为一个female junior consultant,是如何克服紧张的吗?她整个人立刻soft了一些,很诚恳的跟我讲她的经验, 她说她现在presentation之前依旧都会紧张,但总会提醒自己:“不管是客户还是同事,他们听我讲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给我使绊子。而我的首要目的是把重要的信息的deliver出去,而不是make it perfect. ” 两分钟的small talk之后,面试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不少。Ask for small favors, and make people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后来我也顺利拿到了offer。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另一个故事,她当时搞砸了某MBB的final round两个interview中的一个,一个面试官不想给她offer,但另一个很tough的面官强烈为她advocate,于是公司又找了第三个面试官给她加面了一轮,最后她也拿到了offer。

最重要的两点教训

在面了很多公司且跪了很多面试之后,我有两点深刻教训想要分享给大家。

一.练case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差不多练过10个case之后,其实就应该自己主动选择case的类型了,要确保自己对不同industry不同case type都有涉猎。如果从头到尾都是让case partner随便给case,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练过的case很可能90%都是profit increase类型,或是集中在consumer goods。如果面试的时候遇到完全没涉猎过的领域,很容易会心慌气短。另外在case练到后期,务必要提高pressure test的频率和强度。平时练习的时候很容易一团和气,对方总会耐心地听你讲啊讲;但面试的时候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你随时可能被打断,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challenge,你的思路甚至会被面试官一句没什么深意的话或一个皱眉给带偏了。所以平日只有反复训练自己应对pressure test的能力,才能保证在真实的面试中不会乱了阵脚。

二.一定要在fit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非常理解每练一个case带来的那种学到新内容的满足感,以及看着自己练过的case 的列表不断增长的那种成就感。这种虚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很容易让你忽视自己在fit interview准备方面的欠缺。Why consulting? Why our company? What’s your leadership experience? How did you handle a conflict? 对于这些经典的fit问题,很多同学只是写一个草稿,偶尔看一看背一背。这是完全不够的。你应该去讲给不同的人听(有条件的也可以预约学校的career center的mock interview),通过他们的反馈不断的polish你的用词,逻辑和内容。只有讲出来,你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花了超过一半的时间在描述事件的背景而不是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原来自己的逻辑这么不清晰,原来你的讲述完全没重点对方听了两分钟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一位MBB consultant告诉我:你的回答既要足够短也要足够长。足够短是说你开头的一两句话就要能提纲挈领总结你的回答;足够长是指你对你的回答中的每个细节都足够了解可以展开讲,且逻辑清晰(尤其是McKinsey面试中很喜欢问面试者细节类的问题以考察故事的真实性)。保证回答逻辑清晰的话,有一个典型的STAR format可以参考: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按这个顺序讲逻辑差不到哪里去。另外要提的一点是,我这里讲的fit,不仅限于面试前10分钟的fit interview,还指你在做case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和面试官的交流沟通,甚至是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比如有些人一紧张就会抖腿,认真思考的时候还会转笔什么的=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fit的本质就是client readiness,而对这一点的考察,是贯穿整个面试过程中的。

纠正几点迷思

一.Location? Location!

如果你决定回国,那么申请北京、上海、香港等不同城市的office对于你拿MBB offer的概率没有任何影响,整个大中华区共用一个talent pool。入职之后你也是各个城市都会飞。

但是对于申请美国的office,尽管任何一个在职的consultant都会讳莫如深地微笑着告诉你:“不管是哪个office,我们的录取标准都是一样的。所以,当然是申请你想生活的城市的office呀。”但事实是,纽约和旧金山的office永远都是最难进的,而中部的一些城市比如Atlanta, Austin, Dallas相对好进一些。一个前MBB consultant告诉我,纽约河对岸的New Jersey office,每年收到的申请都要比纽约少得多,而open positions却比纽约office多。所以,申请美国office的同学们,如果不那么介意自己的location的话,不妨考虑一下非热门城市。毕竟,只要你进了公司,还有transfer office这个选项。

二. Summer programs

很多公司都有针对Advanced degree candidates (PhD, JD, MD)的summer programs,短则一天,长则一周的活动。McKinsey有Insight program, BCG有Bridge to BCG, Bain有Advantage one-week internship, Advance into Consulting(AIC), Curious About Consulting(CAC). 除了MBB以外,很多公司也开始重视面向PhD的暑期活动, 比如Charles River Associate PhD Symposium, Connect to ClearView, Path to Putnam等。这些program的录取考量仅仅是一个30分钟甚至更短的电话面试,很多时候都不做case,如果有case的话也非常简单。

很多同学都想知道这些summer programs会不会对full time application有帮助,以及没有申到这些programs会不会导致拿不到full time interview。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些program竞争非常激烈,没被选上的话很正常,不会对接下来的full time interview有任何负面影响。而有幸参加这些program的同学,会自动获得第一轮面试的资格,不用再提交full time job application的申请。回到第一个问题,这些summer program会不会对full time application有帮助?有是肯定有,但我个人看来,这些帮助其实很容易从其他途径获得。比如我参加McKinsey insight的时候,大家用三天的时间做一个小的project,最后给在职的consultant present。期间学习了麦肯锡做项目的方法,感受了McKinsey给力的overnight PPT production support (在纸上画好slides之后发给support team,隔天就收到格式配色都修改好的ppt),也能认识了很多之后一起练case的小伙伴。但这些活动的首要目的,是让你了解公司和咨询行业,而不是为你的full time application做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summer program的含金量远不如summer internship。我建议如果有时间做一两个月的实习的话,不如多花点心思申请这些公司的internship。毕竟,internship能转化成return offer。

三.Just ask, and keep asking.

刚开始申请工作的时候,必定是一头雾水,有无数的问题。关于申请工作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发邮件给HR或recruiter(邮件地址一般都在公司的网页上),他们的回复一般都很快,而且比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更准确。很多同学担心自己经常发邮件打扰HR或recruiter的话,会不会对之后的面试有影响。这个完全是多虑。Recruiter的职责之一就是回答申请者的问题;而决定你能不能拿到offer的是面试官。

如果你觉得面试时间不合适,不要犹豫,发邮件给recruiter:“最近实验太忙,请把面试改到下个月。”或者“毕业安排有变化,请把面试改到下半年。”如果你希望能和在职的consultant有个coffee chat,也可以发邮件给recruiter,请ta帮忙介绍。乃至你想修改自己的location preference,把中国办公室改成美国办公室,只要还在申请季的前期,也是完全可以协商的。我知道有人把interview delay了大半年,最后依旧拿到了offer。当你有几个interview挤在一周之内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勉强自己,发邮件改时间就是了,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做好每一个面试的准备。

四.Is networking necessary?

在info session上举着一杯饮料和多个consultants尬聊,或者上LinkedIn找人约coffee chat,说实话我个人觉得非常耗费心力且低效。

通过我不太全面的调查发现,networking对于MBB这类大公司的招聘没有太大意义,但对于小公司蛮重要的。对于大公司来说,招聘流程已经非常标准化了,而你的面试官来自全球各地,正好是你networking过的consultant的可能性极低。这种情况下, networking对你的job application的帮助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除非你和ta认识时间比较长且ta的position比较高。所以面向MBB的networking,摆正心态,就冲着两个目的去:一,你需要他们帮你解答一些疑惑,比如某个办公室今年准备招多少人之类的。二,Learn how and what they talk. 既然fit interview那么重要,那为什不用networking的机会学习一下拿到offer的人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呢?Why consulting? 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the company? Tell me your favorite project. 听听他们怎样回答这些经典问题,不但能开阔你自己准备fit interview的思路,还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demeanor。

对于规模越小的公司,networking越重要。这些公司,有可能一年只招一两个人,两个表现同样出色的candidates,毫无疑问,他们肯定会选已经networking过,有已经在职的consultant refer的那个candidate。所以,如果一定要network,那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讲,你的首要对象应该是小公司而不是大公司。

小结

这篇文章并没有探讨解析case的技巧,因为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太nail down没什么必要。不管最后大家有没有从事咨询行业,其实了解一下咨询的思维和工作方式还是蛮有帮助的。至少我自己觉得,在看完一些相关的管理咨询的书籍的信息之后,工作效率和思维方式还是有一个明显的提升的。

当初我准备申请consulting的时候,跟Ju吐槽过:以前觉得转data science还要重新学编程太麻烦,如今发现转consulting需要重新学做人。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Ju选择了重头学编程,而我选择了重新学做人。。。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最后祝大家在即将到来的recruiting season横扫offer!

资源

  1. 各个高校的consulting club, 比如https://consulting.studentgroups.columbia.edu/
  2. 各大公司的官网
  3. http://www.vault.com/company-rankings/consulting/vault-consulting-50/
  4. http://www.vault.com/company-rankings/consulting/best-firms-in-each-practice-area/?sRankID=83
  5. https://www.caseinterview.com/ 以及相应的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KX7L2GNNA-IHrhMpwzWA
  6. https://www.consultingcase101.com/